致慧团,是致朴从2020年10月开始尝试的一个小计划。它究竟是个什么项目,目前并没有清晰的定论。从它动念开始,就不是一个能用逻辑推导闭环的项目,尤其是对结果没有特别的期待。经过内部几轮讨论,最后遵循了致朴“保持直觉”的组织文化,我们决定走起来。

这是一个务虚的松散型组织。以“教育”为核心关键词,聚集有价值共识的,多元跨界的团员8-9人,每年围绕一个主题词,线下聚会两次,以在地深度走访以及闭门自由讨论为主要内容板块。最重要的价值生产是“致敬智慧”——当地人、在地机构的智慧,致慧团员们相互碰撞的智慧,然后用我们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去。这个声音,可能是小小的,却是我们确信的,坚定的,稳定的,像“云和云的自由碰撞”,产生“雨滴”,滋养自己,丰富生态。所以致慧团把线下聚会称做“云聚”,致朴是那一阵风。

图片1.png

2020秋聚闭门对话


在项目设计方案里面,致朴是这样陈述自己的底层需求的:

我们为什么要做致慧团?

1、致朴致力于做一家“百年小而美”的基金会,长期关注和支持乡村儿童的生命成长,并与他们一起成长。致朴对人的理解是:完整的人,对机构的期待是:一个完整的机构。一个机构如何才能走得久远?除了自我确认的初心和价值观之外, 还需要对人和世界保持好奇、热爱和开放拥抱,对议题保持持续关注和探究.....还有最重要的对未来保持向往和敏感。我们相信思想的力量,我们相信一群自由思想的人可以带给致朴这份敏感和洞察。

2、一家小而美的基金会能为公益行业直至社会作出独特的、持久的贡献,这是致朴对自己的要求。汇聚这些自由思想者以及他们的思考,我们也相信是在为致朴这个更大的目标积聚智慧和力量,积聚未来向外传送促变信号和能量的核磁场。

所以,务虚的虚,不是空谈,是指超越现实的实用性。

 

致慧团是什么?

一个气场:一些自由的云,在风的搅动下,自由地碰撞,产生雨滴,滋养自己,丰满生态。

一个外部大脑群

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制

一片给致朴带来灵感的智慧土壤

一段思想旅程

一个生产思想、产生影响的场


对话,是致慧团致敬智慧最重要的工具。和在地的人、机构对话,团员内部对话,和致朴团队对话,当然,很重要的是和自己对话。

每一次云聚,规定动作之一是当地走访,走进当地人的本色生活,当地机构的本土实践,和他们对话,通过对话进入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生存之道,致敬他们的智慧。

每一次云聚,更多的时间是团员们的闭门对话。对话是自由、开放而真诚的,是愿意拿出自己深层的假设与他人碰撞的,是“险峻的交流”。自然里,农舍旁,阳光下,烛光里,对话随处发生,有精心的设计也有即兴的生发。是在风的鼓动下,云与云的自由碰撞,雨是不期而至的,我们期待那是智慧的流淌。

图片2.png

2021秋聚参访广州仙娘溪村


致慧团2021年的主题词是“理解儿童”。

致朴基金会2021年发起了一个倡导项目:“千语千寻一关于理解儿童的问与答”,面向乡村教育行动者,征集、汇总他们关于“理解儿童”的问题,并公开征集回应,形成对话,最后将问题与回应汇集成册,呈现教育行动者“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千语千寻”活动的参与伙伴,致慧团,2021以“理解儿童”为年度主题,提出自己关于“理解儿童”的问题,并用多种方式对问题进行回应,呈现致慧团对“儿童理解”的理解与思考。

2021年春聚,致慧团考察宁夏大麦地岩画,在人类的童年世界里理解儿童。大麦地人类两万年前的原始表达,激发了团员们对人类漫长的成长历程的遥远想象,也引导我们以更敬畏的心态面对儿童。十月,广州乐明村秋聚,沉淀了半年之后,致慧团对“理解儿童”的提问更具理性,在开放真实的对话中,大家心目中的好问题一个个显现。

经过两轮的对话,八名致慧团员确定了十四个问题,从七个维度提出了致慧团对这个主题的探讨。

除了十四个问题,大家还收获了这个重要的共识:我们提出问题,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理解问题。



团员自我介绍

龚瑜(公鱼) :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兼理事长,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曾多年从事与乡土民间文化有关的出版品、纪录片及文创产品的策划、采编、设计工作,2010年起,投入儿童基础艺术教育的创新探索与教学实践,擅长以概念为本的艺术统整课程,及运用设计思维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与教学。近年来,在公益领域,主要致力于用艺术教育的手段支持儿童全面发展,关注城市流动儿童学校及乡村校艺术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并不断做解决方案和内容支持的探索。

顾远: 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大学教育社区创始人,分别担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先锋学校、西安乐鱼学校、善淘网、蜂窝儿童大学、模数思维等创新教育机构、社会创业机构理事和投资人。相信:创新催生公民,教育通向自由。

薛启婵:大学时因为关心环保,开始踏入公益的大门。毕业十余年,直待在NGO领域,现在社区伙伴从事能力建设相关工作。走在践行可持续生活的路上,希望在日常生活里尽力活出相信的理念。

文瀛:人可以为幸福而努力,也可以为成功而努力,我选择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教育也是如此,我喜欢让人学会珍惜、学会心中装着别人、学会在各种境遇里都安之若素的教育。普通人做普通事,普通事里长存生活和生命的智慧。

叶萌:中国美院毕业,设计师、导演、策展人。2015年创办传统手工艺平台——谷雨,5年跑了16个省无偿拍摄500多位手艺人。别人当面评价有情怀,实际上就是说我傻。有个理想真的很辛苦,但历尽山河,人间值得。

刘源:文化人类学训练,高校老师没做多久就加入NGO圈子了,因为有些受不了一眼望得到所有答案的人生。十多年主要是乡村发展领域,包括农民综合功能合作社、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育、农业文化遗产等等等等。2019年底南下深圳加入万科基金会从社区层面废弃物管理角度追求可持续社区,业余喜欢凑着人读书。

陈志君: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创始人及总干事、认证专业引导师/协作者(CPF)一枚。多年来学习和使用协作等参与式手法去直接搞行动,也支持公益团队、社群及议题网络。总的来说对于促进集体开展有效思考和进行突破性创作这类事情会充满热情,因此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致力于让人和组织在自我把握中绽放潜能、并共同促进社会幸福的协作者。

骆筱红(花布):七年师范教育毕业后,以去最好的高中教孩子们考全国最好的大学为使命的我,被时代洪流推到了一所职业高中,在那里工作了19年。感谢那些职高的孩子让我明白了教育对人的真正价值。2016年联合发起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担任执行理事兼秘书长,和同伴一起追寻心目中美好的教育。人生理想是80岁以后每周还能去致朴工作一天。